首页 栏目首页 > 调研 > 正文

Vision Pro所展示的未来,不会很快到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卫夕指北 (ID:weixiads),作者:卫夕,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苹果的Vision Pro发布有一小段时间了,围绕它的热烈讨论直到近日才开始降温。

在它热度归于平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为什么Vision Pro未来要走的路会比我们预期的要艰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时间进程的角度,Vision Pro期望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会比我们想象的要远得多。指望它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特别是像iPhone那样的速度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存在。

提出一个不一样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证明这个不一样的观点事实上是正确的。我并非刻意标新立异,而是从逻辑的角度推演,并随着时间的推进来回顾这些推演最终有多大的概率是对的。我沉迷于这样的游戏。

一、重量和它带来的代价

重量,是许多业界讨论Vision Pro容易忽视的一个角度。

毫无疑问,Vision Pro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量产头显产品。

然而,在苹果的发布会上,苹果有意无意地略过了它的重量,至今并未在任何官方的资料中披露它的重量。由此可见,苹果官方也对这个重量并不满意,至少不愿意骄傲地亮出它的重量。

另一个证据是苹果官方邀请媒体体验的环节,为了平衡重量,专门在头顶额外增加了一根头带,很显然,苹果也认为直接绑上去的舒适性欠佳。

我不认为那些体验过的媒体人几乎都说重量可以接受的说法是违心的。毕竟他们体验的时间只有30分钟,同时他们关注的焦点都在头盔具体的应用层面,无意识忽略重量是正常的且可以理解的。

然而,一位《华尔街日报》的女记者Po出的一张照片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仅仅半个小时的佩戴,她的脸已被勒红:

我们并不能排除这位女记者是否本身就将头带勒得特别紧的可能性,但毫无疑问的事实是——Vision Pro显然并不轻。

目前结合各家媒体体验的预估重量大概是:一磅,约等于450克。

好了,450克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来对比一下,Oculus Quest Pro是722克,Oculus Quest是503克,PICO 4是586克。

也就是说苹果的Vision Pro几乎和这些目前的头显是一个水平,并没有拉开本质的差距。

所以,第一个结论——无论苹果在佩戴的人体工学层面如何优化,一个一斤的东西戴在头上都不会让人感觉很舒服。

这直接决定了用户能使用它的时长。即便有杀手锏应用,用户使用它的时长也会被大大压缩了。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我们来看索尼的头戴耳机WH-1000XM4,它的重量是254克,相当于Vision Pro的一半,已经够轻了吧。

但作为用户,我通常戴一个小时就会觉得不太舒服,如果戴了两个小时,那一定会摘下来缓一缓。

因此,Vision Pro 450克的重量无论如何都会限制它的用户时长,而这毫无疑问会成为它冲击下一个计算平台上的拦路虎。

有人说,你不要忘了,技术会进步,总有一天它的重量会降下来的。

没错,这句话在逻辑上是没问题的,但这个“总有一天”到底是多长?

让我来告诉你多长:

2016年,Oculus发布Oculus rift,重量是470克。6年过去之后的2022年,Oculus发布Oculus Quest Pro,重量是722克。反而重量更重了。

有人说,至少6年Oculus把电池和芯片都装进了一体机,重一点可以理解。

那我们再来看同属一体机的HoloLens,2015年,微软发布HoloLens,重量为579克。2019年,微软发布了HoloLens2,重量为566克。

4年过去,减少了13克。

咱们继续:2016年,索尼发布了PS VR第一代,重量为610克。2022年,索尼发布了PS VR第二代,重量为560克。6年重量减少了50克。

各位,看到了吗,这就是苹果之前业界最强的XR领域三家公司过去几年的进步。

没错,我们必须承认他们已经很努力,在参数层面的确也有着显著的提升,但为什么在便携性这个层面的进步却如此缓慢?

答案是——光学、电池、传感器等复杂物理结构并不遵循摩尔定律,无法做到指数级提升。

要知道,Vision Pro几乎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复杂的消费电子产品——它融合了3P Pancake镜片,12个摄像头,1个LiDAR、2个结构光深度传感、2个IR红外传感、6个麦克风、两块4K Micro OLED屏幕、1块M2芯片,1块R1芯片……

为了让这个超级复杂的缝合怪高效地工作,苹果过去10年收购了超过20家相关公司,为Vision Pro申请了多达5000项专利。

其实,只要你看一眼iPhone这些年重量的演变,你就能理解这一点了。

作为这个星球对消费电子产品结构、材料、布局、研发最强的公司,在它最重要的产品线iPhone上,也没办法减小其重量,反而是为了某些特性越来越重,最新的iPhone 14 Pro Max的重量已经高达240克,成为史上最重的iPhone。

这背后唯一合理的逻辑是——即便强如苹果,也没办法突破物理结构层面的天花板。

没错,物理层面的进步比我们想象的要慢得多:2017年iPhone X发布了刘海屏,2022年iPhone 14 Pro变成了药丸屏,为了将前置摄像感知面积缩小一点点,苹果真正用了5年的时间。

你觉得苹果可以花多长的时间将如此复杂的Vision Pro从450克变成200克以内?

尽管扎克伯格对Vision Pro的态度非常傲慢,但作为这个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他曾经说:

“开发一款可以被主流市场接受的XR眼镜,可能是这个十年中最大的技术挑战之一,它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一台超级计算机装进眼镜大小的设备中。”  

没错,Vision Pro在技术层面已经接近了极致,但眼镜重量减小的难点依然在短时间内无解。

而重量这个元素会从物理意义上阻止Vision Pro快速走向大众的可能性。

二、价格和它的背后的真正重要的问题

价格是业界讨论Vision Pro的焦点,然而,大部分人并没有看到这个价格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

3500美元的售价一公布,无论是发布会现场还是后续的媒体评论,都认为这个价格的确非常高。

但在事实上,媒体从产业链上的信息得到Vision Pro的物料成本为1509美元,相当于售价的43%。

作为对比,iPhone 14 Pro Max的物料成本为474美元,同样相当于售价的43%。

考虑到苹果多年在Vision Pro上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研发成本,上面的定价并不算非常夸张。

实际上,在我看来,业界对Vision Pro价格高的批评大部分都没有说到核心上,逻辑如下:

对于消费电子产品而言,价格高从来就不是问题。

苹果现在就有多款高于Vision Pro的产品——Pro Display XDR显示器、Mac Pro、Mac Book Pro、Mac Studio……苹果历史上的热门PC“Apple II”在1984年的定价是1298美元,相当于今天的6268美元,是Vision Pro的两倍。

今天,高端电视、高端音响、摄影设备有大量的产品是高于这个价格的,但并不会阻止这些产品获得相应的消费者。

苹果这个价格揭示的其实是整个VR行业目前奇高无比的成本,而这将大大延缓Vision Pro代表的空间计算成为下一个计算平台的时间。

要真正成为一个计算平台,其中一个标志是即便是售价低廉的设备也能使用该平台上最主流的应用

什么意思?

PC时代,无论是高性能的计算机,还是廉价的台式机,它们打开网页、处理文字和表格、使用日常软件,在体验上层面基本是没有区别的。

同样,在移动时代,无论是iPhone 14Pro Max,还是红米8,它们在使用微信、Instagram、Uber、抖音这些移动时代最核心的应用,体验上几乎也是没有区别的。

也就是普通用户用接近十分之一的价格能够买到高端机七成或八成的实际体验,这背后的逻辑是即便是最普通的廉价产品,它们在核心体验层面也远在及格线以上。

但今天的Vision Pro所在的XR行业目前不是这样的,你的确可以用十分之一的价格买一台Oculus Quest 2。但它对于Vision Pro而言,体验并没有在及格线以上,你不得不忍受它模糊的画面、可感知的延迟、糟糕的续航、别扭的交互、不完善的生态以及同样笨重的体积与重量。

所以,Vision Pro的高价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它目前高昂的成本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可替代方案从而实现普惠的价格。

换句话说,和PC以及智能手机时代不同,这个产业大概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诞生空间计算时代的神舟电脑和红米手机。

以XR产业界最知名的公司过去几年产品迭代的速度观察,用十分之一的价格即350美元买到Vision Pro 80%体验的设备这个时间表比我们想象的要更远一些。

这就是今天XR产业最残酷的现状——我们无法用普通人能接受的价格造出一台在及格线上的XR产品,苹果做不到,苹果的竞争对手也做不到。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头显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时间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遥远。

三、Vision Pro们依然面临的额外挑战

要成为一个计算平台,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它必须覆盖足够广阔的人群,而包括Vision Pro在内的XR头显目前从技术角度依然面临两个非常重要的难题:

第一个问题是大家熟知的晕动症。

3D眩晕来源于多个原因,目前由于延迟导致的眩晕在Vision Pro上已经被低至12毫秒的极低延迟有效缓解。

然而还有一类“动量失衡”导致的眩晕很难通过技术层面解决。这种“眼睛感觉在动但身体并没有在动”的晕动症在大部分人群中普遍存在。

因此,在XR的设计原则和规范中,其中减少晕动的一条就是减少直接走动等快速移动方式,即固定不动或瞬时切换位置。

尽管透视方案和合理的设计准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前庭失调”导致的晕动症,部分用户也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内逐渐适应。但对于大部分普通用户而言,这个问题没办法消失。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Vision Pro这样的设备走向更广泛人群过程中的障碍之一。

另外一个难缠的问题是VAC(vergence-accommodation conflict)效应。

这是目前依赖屏幕直接显示的XR设备共有的问题,VAC被称为“视觉辐辏调节冲突”或称为“调焦冲突”。

简单的地说,这个问题源于现在XR设备是通过两个眼睛分别给略有差异的图像,通过视差来显示3D图像,但眼睛本身离显示面板的距离是不变的。

这就会导致大脑视觉系统将迫使眼球聚焦在虚拟3D物体上,而眼睛的晶状体聚焦于显示平面,这种焦距的不匹配产生的认知失调会导致晕眩和不适。

Meta之前宣称其Verifocal原型技术有望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实现支持25cm到无穷远的仿真焦距调节。

然而Meta的CEO扎克伯格称,这项技术目前还在尚不成熟的原型阶段,需要几年以后才能成功应用到产品层面。

从Vision Pro发布会上看,苹果并没有提供解决VAC的问题的任何信息,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成为Vision Pro获得更多用户规模和用户时长的阻力。

以上两个问题对于XR行业而言,并不是Vision Pro独有,但它无疑会成为Vision Pro迅速征服更广泛用户群路上不可忽视的拦路虎。

四、苹果让人生畏的迭代能力

注意,我以上的逻辑并非否定Vision Pro这款产品,也并不是否定苹果在XR领域的投入与探索。

相反,作为一个行业观察者,我对苹果在XR领域的投入保持着最大程度上的敬意。

写这篇文章的唯一出发点在于向公众传递一个合理的预期,不要认为Vision Pro可以在短时间内凭一己之力引爆整个XR行业,这个行业的漫漫征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遥远。

即便是这样,我们依然要肯定苹果的决心和能力:

1. 苹果保持了足够的耐心——七年时间、推倒多个版本、收购了超过20家公司,联合了多家产业链上下游耐心打磨;

2. 苹果展现了足够的决心——自研R1芯片(5nm制程),从头开始做新的操作系统,从头开始发布开发者组件。

3. 苹果展现了足够的能力——创造了直观、易用的交互方式,在几乎所有技术指标上都做到了行业最前列,同时整体保证了足够高的完成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更远时间实现的空间计算产业中,苹果大概率依然是极具统治力的公司。

而这里我想着重聊一聊的是苹果容易被忽视的一项优势——迭代能力。

让我们回顾一下苹果的几个重要产品:

当第一代iPhone诞生的时候,乔布斯是这样定义iPhone的——“A phone,an ipod,an Internet communicator”分别代表“一台手机、一个MP3、一个网页浏览器。”

第一代iPhone没有3G网络,甚至都没有AppStore,你仅仅可以使用官方的20款应用,甚至连复制粘贴都没有。

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了。

当第一代iPad诞生的时候,乔布斯拒绝为iPad提供手写笔,苹果最初希望iPad可以成为上网工具、书籍杂志阅读器以及游戏设备。

但实际上iPad最终更多的是被用于视频播放、用笔创作以及教育领域,迭代后的iPad最终找到了自己区分于最先定义的应用场景并且成为平板市场的王者 。

当第一代Apple Watch诞生的时候,苹果更多的是让它展示个性、彰显时尚,但最终证明Apple Watch在运动健康领域站稳了脚跟。

所以,基于同样的逻辑,Vision Pro最终的应用领域大概率会随着产业和苹果本身的迭代而迥异于发布会上所展示的场景。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分析师Tuong Nguyen在谈到Vision Pro时说:

“这是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但它几乎像是一种预告,看起来更像是一段漫长旅程的开始。”

结语

对于即将走向退休的库克而言,Vision Pro是他证明自己创新能力的一次重要机会。

它强大而昂贵,它有极致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它大步流星又小心翼翼。

它给XR行业的新阶段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但必须意识到,它无法在短时间内如许多人期盼的那样成就下一个计算平台。

所以,对于Vision Pro的合理预期应该是——短期内,不要太乐观;长期看,不要太悲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卫夕指北 (ID:weixiads),作者:卫夕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